「地下電影」曾經是我們用來形容美國紐約一群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工作者,以他們各自的藝術學養加入電影創作所引起的風潮。他們自外於好萊塢,以完全不同於主流藝術的美學觀創作,並且建立自己的發行管道。這股風潮影響了世界各地的年輕電影導演。部份導演日後成為舉世聞名的大師,部份導演日後參與主流電影的製作,為僵化的商業體制注入新活力。其實這正是臺灣新電影所衍用的模式,只是目前國片已陷入主流–非主流;市場導向–非市場導向的窘境。透過對世界各地「地下電影」的觀摩與各國政府如何培植「地下電影」成為藝術新希望的介紹,期待為國片找到自己的春天

鐵雞諜網種情花The Adventure of Iron Pussy

阿比查朋‧魏拉希沙可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麥可‧紹瓦那塞 Michael Shaowanasai│Thailand│2003│Color│35mm│90 min

2004柏林影展

匯集歌舞與動作喜劇元素,【鐵雞諜網種情花】是致敬、也是重現泰國電影黃金年代風行的動作歌舞型別,如同當年香港黑玫瑰的重現江湖。本片由以【熱帶幻夢】在2004年坎城一舉獲得評審團大獎的泰國知名導演阿比查朋‧魏拉希沙可,與飾演貫穿全片的變裝鐵娘子麥可‧紹瓦那塞所共同執導。

有著超人般雙重身份,亦有著雙重性別的鐵娘子,平日在曼谷的超商打工,但實際身份卻是國家的祕密探員。這一天,在打工的超商裡,鐵娘子再度接到了密令,前往調查一宗國際犯罪。在偽裝調查的過程當中,鐵娘子卻不小心墜入情網…。

本片之所以開拍,是阿比查朋‧魏拉希沙可在【熱帶幻夢】資金籌措上發生了問題而延遲開拍,為了使他自己的製片公司Kick the Machine 能維持正常運作,兩人在極短的時間內編寫劇本,隨即開拍。影片以數位攝影拍攝,質感效果則與當年所留下至今的16釐米影片相當吻合,加上影片也採用以往16釐米製作上事後配音的方式,而這些配音多為早期知名的配音員,其聲音早已被泰國民眾所熟悉,大大提高了影片的懷舊感。事後的配音,也讓鐵娘子可以毫無障礙地轉換性別。

主要演員紹瓦那塞是曼谷知名演員及藝術創作者,其作品涵括攝影、表演藝術、影像創作、裝置藝術。本片主角鐵娘子是他以泰國70年代知名女演員Petchara Chaowarat精心設計的髮型,與濃妝下嫵媚攝人的雙眼,作為創作的原型。享譽國際的阿比查朋的首部Cult film,聲勢果然不同凡響。熟悉他影片中以凝視穿透神祕心靈世界之魔力的觀眾,一定會驚訝他的改變,由神祕世界的另一頭,泰國流行時尚、五彩繽紛的通俗電影,他再度引領我們進入凝視的狂喜境界。本片遊走柏林、鹿特丹、東京等影展,初次來到臺北,影迷怎能拒絕?

相關網站:http://www.kickthemachine.com

無釐頭森林之第一次接觸 Funky Forest: The First Contact

石井克人Katsuhito Ishii/ANIKI/三木俊一郎Shunichiro Miki│Japan│2005│Color│35mm│150 min

2006蒙特婁奇幻影展

日本電影圈的怪才導演石井克人這次又出怪招,在兩位廣告界導演好友ANIKI及三木俊一郎的合作下,再次以荒誕詭異的人物情節與影像,挑戰觀眾的視覺極限。本片堪稱怪片最高階,超現實荒誕程度更勝【變態五星級】。集結有如You Tube上想像力十足天馬行空的21部短片,企圖顛覆所有人腦中既定的邏輯及理由,平凡至極的日常事物反倒詭譎萬分,而令人難以理解事情,在片中卻又看來再普通不過,好似鍋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大雜燴。如果想要從影片中看似各自獨立、卻又相有所關連的情節或人物中做出些理性的分析,只能說是不可能的任務。

全長兩個半小時,分為兩個部分,如同黑膠唱片的A面與B面,中間還夾雜個銀幕中場休息。三個一起渡假泡溫泉的女子,兩個抱著吉他的兄弟,一個打網球的女學生…。三位導演有如Pub裡的電音DJ,肆無忌憚地將片中所有人物、情節及各式電影型別加以混雜與撕裂,創作出這麼一部令人匪夷所思的作品。

影片網羅了主流電影中的怪卡演員,除了石井克人的老搭檔淺野忠信外,還有常在知名大導北野武及暴走導演SABU影片中演出的寺島進,【新福音戰士】與【甜心戰士】的導演庵野秀明有來湊上一角,還有年輕潛力演員加瀨亮。熟悉的面孔,加上導演的魅力,是一部看完才能體會箇中滋味的超級怪片。

三位導演皆為廣告界出身,其中石井克人1998年執導的首部長片【鯊魚男與蜜桃女】,改編自同名知名cult漫畫,上片後旋即造成轟動,成為1999年日本年度賣座電影亞軍,緊接在後的【Party 7】 亦在日本大受歡迎。2004年石井克人完成以描述一家生活的【茶之味】(The Taste of Tea),影片中的人文關照加上超寫實風格,在多個國際奇幻影展同獲評審與觀眾喜愛。ANIKI在本片完成後也陸續完成作品【Custom Made 10:30】,三木俊一郎則執導了多部偶像團體SMAP的短片。

相關網站:http://www.nicerainbow.com

辦公室殺手 Office Killer

辛蒂雪曼Cindy Sherman│USA│1997│Color│Video│82min

一向以顛覆刻板影像為其創作訴求的美國知名攝影師辛蒂雪曼,在所執導的首部劇情片【辦公室殺手】中,也企圖顛覆黑色電影中所塑造的蛇蠍美女殺手形象。影片的開場,就是個顛覆既定印象的安排,一個看來再平常也不過的雜誌辦公室,竟成為電影中連續謀殺的發生地點。

影片描述一個在他人眼中看來極為 “怪異”,又土裡土氣的辦公室小姐Dorine

,在一次加班中的夜晚,意外地間接害死同事,為了掩人耳目,她便把屍體帶回家,放置在家中地下室客廳沙發上。Dorine家裡除了一個半身不遂,需要時時照顧的母親之外,也就只有一隻以捕鼠為樂的貓咪。也許是新成員的加入,稍微彌補她的寂寞缺陷,Dorine似乎開始以蒐集屍體為樂,有點目的性、卻又無預警地將身邊的同事一個接著一個殺掉,甚至連上門推銷餅乾的小女孩也不放過…。

辛蒂雪曼曾說,作為一個導演對她來說,難得的並不是執導的部分,而是有個很棒的機會去決定她想要的驚悚情節。一開始也許會有點緊張,不只是對於型別電影的多樣性有所惶恐,也包括她所企圖反抗的古典敘事方式。不過本片幸運的得到【毒藥】、【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導演陶德‧海恩斯在劇本上的跨刀相助。

辛蒂雪曼1954年生於紐約,1976年畢業於水牛城的紐約州立大學,主修攝影。不同於一般傳統的攝影師,辛蒂雪曼的作品總是以自身為攝影主體,最有名的即為她在23歲創作的【Complete Untitled Film Stills】 (1977-1980)。在一系列共69張的黑白影像裡,辛蒂雪曼化起濃妝,裝扮成B級電影、歐洲藝術片以及黑色電影中的女演員,這系列看來像是電影宣傳劇照的作品,企圖探究媒體與個人特質的影響,被視為最具原創性與影響力的藝術作品之一。

相關網站:http://www.cindysherman.com

日日夜夜 Day Night Day Night

朱力雅‧羅提Julia Loktev│USA│2006│Color│35mm│94 min

2006 坎城影展導演雙週青年導演獎

2006 芝加哥影展最佳導演獎

電影開始,車上的她不斷地在嘴裡叨唸著人總會死。她走出長途巴士車站,被人接應至位在紐澤西的小旅館梳洗、吃比薩、等待,為自殺攻擊做準備。然後,帶著裝滿炸彈的揹包,她走向人潮聚集的時代廣場…。

近年來全球拍攝了許多以自殺炸彈客為題材的電影,獲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的巴勒斯坦影片【天堂此時】(Paradise Now),以及同樣以女性自殺炸彈攻擊者為主角的印度片【恐怖份子】和【Dil Se】,故事皆圍繞在自殺炸彈攻擊者行為背後的政治動機。但本片中這個讓我們無法認定種族,又沒有明顯口音的年輕女孩,究竟為了什麼原因要犧牲自己,觀眾卻始終無法得到答案。導演刻意地選擇不去探究其背後原因,讓影片呈現出一種分裂與撕離,一個分崩離析的世界與信念的瓦解。

導演Julia Loktev對於本片的聲音設計極為用心,唸書時曾擔任地下電臺DJ的她,創作初期即以聲音藝術的作品為主,也讓她對於聲音極為敏銳。在拍攝電影時,她對於聲音的要求遠遠大過於對影像的琢磨。她很清楚影片不能參雜任何音樂,音效才是主角。從東岸飛到西岸,她請到與名導葛斯范桑合作的音效師Leslie Shatz設計音效。由於影片所描述的是一個生活中的意外行動,為了呼應整個情節,導演刻意做出一種意外的聲響劃破寂靜的感覺。影片的前半段,便企圖減低圍繞她四周的聲音,而在影片的後半段,則讓觀眾聽到她所感受的環境聲音,紐約城中的激烈聲響,似乎已將她重重包圍…

Julia Loktev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出生,九歲隨著父母移居美國。第一部紀錄片【Moment of Impact】以貼近被攝者的鏡頭紀錄下她父母的家庭生活,一舉拿下日舞影展的最佳導演獎、法國真實影展大獎、捷克卡羅維瓦利影展最佳紀錄片等三大獎項。本片是她的第一部劇情片。她的錄影裝置作品曾在倫敦泰德現代美術館、德國慕尼黑市藝術之家、日本水戶藝術館展出,影片被紐約現代美術館收藏。跨領域的背景讓她得以異於常規的思維去處理聲音與影像的敘述邏輯。直到目前雖然只有兩部電影作品,但都是各大影展的搶手貨,一位非常值得期待的藝術家。

騎士的漫遊 Honor of the Knights

亞伯‧塞拉Albert Serra│Spain│2004│Color│35mm│110 min

2006坎城影展導演雙週

2006都靈影展評審團特別獎

本片改編自西班牙大文豪塞萬提斯的代表作【唐吉柯德】,雖說改編,導演Albert Serra只是以【唐吉柯德】中的兩個情節,作為本片的創作基礎。導演以兩位非職業演員,擔綱演出主角唐吉柯德與他的僕人桑丘,捨棄小說中任何具戲劇衝突的情節,刻意地呈現兩位主角旅程中,看似不重要的每日生活,影片所強調的是小說中沒有提及的部分,也是受到日本國寶級大師小津安二郎的拍攝風格影響,亦是導演向他的前輩致敬。極簡的對白,靜謐詩意的影像,深遠的長鏡頭,誠如導演所說,唯有做此選擇,才能呈現電影之美。

低成本的拍攝方式,全片沒有出現任何的人工造景,綿延無盡、完全未經人為破壞的荒野,是兩位主角旅程中唯一的場景。羅伯佈列鬆的【聖女貞德】,則是激發他以如此簡約手法完成影片的原動力。電影裡所保留的小說情節,雖然在整個故事裡並不是那麼重要,但卻鏗鏘有力且蘊含詩意。導演也試圖以片中的兩個小說人物,以及在鏡頭背後的真實人物--演員或是整個劇組,相互對照形成有趣對比,藉此達到混淆的效果。如此作法,是因為導演企圖運用真實生活中的唐吉柯德,完成第一部關於【唐吉柯德】這本小說的電影;或是反過來說,他試圖創造一個真實生活中的歷史人物,而這個人物也許就是當初激發塞萬提斯寫下【唐吉柯德】的靈感人物。如此實驗性的改編方式,企圖讓觀看者能感受到電影強烈的真實感,也是導演所認為本片的精髓之處。

導演Albert Serra主修西班牙哲學與文學理論,從小就是影痴,但未學過電影。曾完成多個劇本並與朋友拍攝短片,本片【騎士的夢遊】為他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深獲國際影展肯定。今年三月,目前立場已稍嫌保守的法國【電影筆記】,破天荒地以跨5頁的篇幅,分析這部Albert Serra初試啼聲的影片,認為本片在電影發展面臨極大困境的今日,試圖以與正規電影機制區隔的方式,開闢一條電影真正該走的路。一部以mini-DV拍攝的古裝片、結合鬼斧神工的大自然色彩,和已少有人聽懂的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方言,Serra完成這部既不協調、又令人耳目一新的怪片。他追求如巴索里尼、法斯賓達、高達等導演在拍片時所犯的「錯誤」,以對電影正確語言的自我放逐,來描繪兩個自我放逐的人物。巧妙地運用mini-DV粗糙的質感,去摸索平凡與崇高的界線。

擁抱Embracing

河瀨直美Naomi Kawase│Japan│1992│Color│Video│40 min

1995 山形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最佳提及獎

垂乳女 Tarachime birth/mother

河瀨直美Naomi Kawase│Japan│2006│Color│Video│43 min

2006 維也納國際紀錄片影展、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

1997年,河瀨直美獲得坎城金攝影機獎的【萌之朱雀】在金馬影展曝光之後,這位以紀錄片起家的女導演,便成為臺灣影展中的常客。河瀨直美的影像作品中,蘊含了東方的詩意美學與生命探討,同時也將實驗電影的語彙與紀錄片的手法,融入劇情片的創作形式當中,最新的作品是【殯之森】。

河瀨直美1989年畢業於大阪攝影專門學校電影科,她的作品總是與她自身成長息息相關。因為父母親離異,河瀨直美的父親很早就離開她,於是尋找父親,便成為河瀨在1992年所拍攝的首部影片【擁抱】的主題。在河瀨剛進入學校時,老師便教導他們,關於拍攝這件事,要選擇一些自己不能逃避,必須要去面對的事情。當時,在河瀨的世界裡,那個主題便是她的父親。父親的缺席,成了她拍攝的動機,對於帶她來到這個世界的人一無所知,如同她對自己生命的不確定性。【擁抱】記錄了她尋找父親的過程,本片與兩年後的作品【親親婆婆】(Katatsumori),皆在1995年的山形影展亞洲新潮流(New Asian Currents)放映,雙雙獲獎。

2006年的【垂乳女】,河瀨原本希望能夠從懷孕的第一天起,全程記錄到新生命誕生的那一天,但這個想法卻在拍攝過程中有了新的轉換,如同她所說,她發現這不應該只是關於這個「小生命」的故事,其實在很早之前,它就已經成為一部關於生命間緊密相連的電影了。如同直譯的英文片名【新生/母親】,影片記錄下導演生命中過去與未來的兩位主角,她的母親/養母/祖母,與她的兒子。12年前的作品【親親婆婆】,導演第一次把鏡頭焦點放在她的祖母身上,12年後,隨著兒子的出現,新生與衰老相互映照,時光的流轉裡,看到了生命的延續。

相關網站:http://www.kawasenaomi.com

十七歲 Seventeen

迪第葉‧尼昂Didier Nion│France│2003│Color│Video│83 min

2004芝加哥國際紀錄片影展

這部影片本身的命運,猶如童話裡的灰姑娘,影片拍攝期間一直找不到資金,連當時依規定幾乎得資助所有法國影片的Canal +都棄它而去,理由是誰會想看一部由名不見經傳的導演拍攝,關於一個什麼都不是的17歲男孩的紀錄片?最後影片是在國家電影中心與歐洲藝術電視臺(Arte)的資助下完成。但是,Arte首播的當晚,所有電影圈的人都在問:Didier Nion是誰?愈來愈多的疑問、讚美與聲援,終於讓這部原本不被看好的紀錄片排上院線,甚至現身在各大影展當中。

Didier Nion於1959年生於法國,先是傢俱木工,隨後因為對電影的喜愛,開始擔任克勞德‧梭特(Claude Sautet)、盧貝鬆等導演拍片時的現場的小工,業餘時候則開始拍攝八釐米影片,直到後來成為攝影師,1996年起開始拍攝紀錄片。他喜歡說那是一段很長的「學徒時期」,就像【十七歲】裡的主角Jean-Benoît一樣。而這個「學徒時期」將一直持續下去,還是像Jean-Benoît一樣,他得學習面對從青少年轉變為成人的不適應、面對在世界上找不到自己的位子恐慌、面對失去親人的痛苦…。

電影藉著近距離的拍攝,晃動與忐忑不安的鏡頭,一路跟著男孩看來失敗的生活。他焦躁且情緒化,一邊希望自己不要糊裡糊塗地過一輩子,卻又缺乏自制力。隨著影片的拍攝,導演開始介入男孩的生活,拍攝者與被攝者角色關係逐漸混淆,導演在男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因為他們有著同樣的成長背景,都是在父母離異,與父親暴力的陰影下長大。他注意到男孩不會說:「我爸爸朝自己頭上開了一槍!」,而說:「我爸爸離開了…」,父親的缺席,似乎成為了他成長過程中失敗的藉口。他們兩人都有某種隱藏在內心無法言詮的創傷,都想藉由拍片的過程證明自己的存在,駕馭大人的語言、駕馭電影的語言、駕馭自己…。

Didier Nion說自己在當木工時學到如何給與木頭豐富的質感與生命力,在這部影片裡,Jean-Benoît正是這塊逐漸找到自信與智慧的木頭。而他自己,就在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神奇地,底片正好在片盒裡耗盡,光暈一閃,屬於電影的,終究還是歸物理、化學和光學。只是它奇妙地成為陪伴的場域,感動,是因為我們都在裡面找到了自己。

外太空九號計劃Plan 9 from Outer Space

艾德伍德Ed Wood│USA│1959│B&W│35mm│79min

「我們對於你和我即將用下半輩子的時間所生活的未來都非常的感興趣,請記得,我的朋友!未來所發生的事,會影響我們的生活。...首先,讓我們告訴你那致命的一天所發生的故事...我的朋友,希望你能承受得住,那些盜墓賊是來自外太空的事實嗎?」沒錯,這迂迴的說明,即為【外太空九號計劃】的開場對白。

原名【來自太空的盜墓賊】(Grave Robbers From Outer Space)的【外太空九號計劃】,多年來在影史最爛科幻電影的寶座上遲遲不肯讓賢,原因是這部電影從劇本、特效、道具樣樣皆爛,且還爛的離譜,因此成為永垂不朽的「經典」。而這一切的功勞,完全得感謝一心只想拍片、對電影付出全力的導演:艾德伍德 (Edwood D. Wood Jr.)。

1924年出生的艾德伍德,1947年進入好萊塢工作,以寫劇本跟拍攝電視為主。1950年起,艾德伍德以獨立製作方式,開始以超低成本拍攝當時所風行的型別電影,然而部部作品皆慘不忍睹。其中爛的最經典的,該算是這部他於1959年自導自演的【外太空九號計劃】了。

影片中的角色像是科幻恐怖片的典型大集合,外星人、僵屍、吸血鬼、巨型怪獸…連番上陣,連和艾德伍德長年合作、在拍攝當時早已過世的演員Béla Lugosi,居然也在影片露臉。故事敘述外星人為了阻止人類繼續發展足以毀滅整個宇宙的致命武器,因而執行一個「九號太空密令」,計畫讓死者復活成為僵屍,且受控於外星人,造成人類生活上的混亂。荒謬且毫無說服力的故事,愚蠢僵硬的角色,雞同鴨講、不知所云的對白,碰上在拮据經費下看來粗製濫造的特效。其中最厲害的,算是以凱迪拉克的車輪鐵盤當作飛碟,不過這個創意倒是讓艾德伍德相當自豪。艾德伍德過世兩年後獲得了影史上最爛導演之封號而讓他聲名大噪。更因為提姆波頓與強尼戴普合作,向他致意的傳記片【艾德伍德】,肯定了他非主流的影響力。

相關網站:http://www.edwoodonline.com

鼬鼠El Topo (The Mole)

亞歷山卓‧尤杜洛斯基

Alejandro Jodorowsky│Mexico│1970│Color│35mm│125min

電影的開始,一個留著大鬍子,身穿黑色皮衣褲,撐著黑傘騎著馬的男子,背著他裸體的小孩,越過沙漠,要他的孩子埋葬玩具及母親的照片,小孩照著指示做,兩人接著騎馬離去,留下半截母親的照片在黃沙之中…

被已故披頭四主唱約翰藍儂視為最喜愛的電影,再加上大衛林區也是它的頭號粉絲,這部影史上Cult film經典的【鼬鼠】,故事內容如同西部片,但超現實的影像,與大量的血腥畫面,卻混和大量基督教象徵,以及東方宗教色彩的隱喻。

由於內容怪誕詭異,加上血腥場景,影片上映之初票房並不如預期,片商將本片移至午夜場中放映,反倒吸引了當時許多影迷,成為影史上第一部正宗午夜電影。70年代以來,【鼬鼠】已成為Cult影迷們必看的朝聖電影。

故事描述有鼬鼠之稱號的男子,帶著兒子來為妻子復仇,過程中卻又救了個女子,而女子卻要他找沙漠中最厲害的四個槍手挑戰,在展開徵戰之前,鼬鼠把親生兒子留在修道院裡。在一場場的血浴當中,鼬鼠身受重傷,同行的女子卻離他而去…。

「毀滅」與「重生」是片中的不斷重複的主題,在影片前半部的毀滅之後,緊接而來的是重生的開始,如同尤杜洛斯基所說,拍任何一部影片,他必須要改變他自己,要先殺了自己,以獲得重生。影片大量隱藏的象徵與符號,每每重看都能有不同的發現。Jodorowsky生於1929年的智利,年輕時曾遠赴巴黎與馬歇.馬叟(Marcel Marceau)學習默劇。60年代開始寫書及劇本創作,也成為劇場導演,活躍於巴黎及墨西哥的前衛劇場。70年代之初,他自編自導自演,還包括片中迷幻的配樂作曲,完成【鼬鼠】,以及接下來的【聖山】。

相關網站:http://www.clubcultura.com/clubliteratura/clubescritores/jodorowsky/index.htm

http://www.hotweird.com/jodorowsky

聖山The Holly Mountain

亞歷山卓‧尤杜洛斯基Alejandro Jodorowsky│Mexico│1973│Color│35mm│114min

隨著【鼬鼠】成為正宗午夜電影所帶來的成功,Jodorowsky完成他的第三部作品【聖山】,這部由60年代搖滾樂教父Allen Klien出資(投資者包括頭號影迷約翰藍儂與妻子小野洋子),總製作成本高達150萬美金,為當時製作成本最高的墨西哥電影。

不同於【鼬鼠】西部牛仔的復仇故事,【聖山】的主軸是一個探索永生祕密之旅。一個貌似耶穌的男子甦醒過來,臉上盡是爬滿蟲子。醒來後跟著救他的侏儒來到景象極為古怪詭異的市集,一群身穿禮服的青蛙、與如同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動物屍體一起遊行。巡禮之後,他跟著一群有權有勢的人,隨著練金術士的指引登上聖山,以獲得啟蒙與永生的祕密之道,眾人到達聖山之前,更詭譎荒誕的人物與景象就此在眼前展開。街上的槍決,小鳥從死者槍傷的傷口中飛出,依舊超現實的影像風格,卻多了精心設計的場景,【聖山】是尤杜洛斯基在完成【鼬鼠】之後,更具影像企圖心的作品。Jodorowsky像是將費里尼、布紐爾影像變種融合一起,加以宗教象徵以及東方哲學思想,調理出一部有如迷幻蘑菇般之作。

【聖山】一片改編自西班牙神祕神學聖師十字若望(St. John of the Cross)的【攀登加爾默羅】(The Ascent of Mt. Carmel),以及Rene Daumal未完成的寓言小說。片尾神來一筆的結局,是Jodorowsky探索宗教/神祕主義所下的定論?還是如同費里尼一般,點醒我們生活的現實,與電影所創造的幻象邊界之所在?

影片完成後製片Allen Klien要求Jodorowsky趁勝追擊,拍攝【O孃的故事】,

他卻執意要拍【沙丘魔堡】,兩人鬧翻,反目成仇,Klien毀掉【鼬鼠】與【聖山】的所有拷貝,造成幾十年來所有影痴都只能透過盜版影帶才能看到本片。經過幾年的訴訟,兩個白髮蒼蒼的老人最近終於握手言歡,Klien再投資50萬美金,Jodorowsky則是親手逐格修復底片。這就是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全新修復版拷貝。影展幾經交涉,最後片商終於首肯讓這兩部影片在光點做臺灣首映,每一個轉折點,都為「地下天堂」劃下完美的註解。

殺羊人 Killer of Sheep

查理 柏奈特Charles Burnett│USA│1977│B&W│35 mm│83 min

1981柏林影展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

用不到一萬美金的資金,採取實景拍攝,非職業演員,以紀錄片形式、真實不造作的鏡頭拍攝的【殺羊人】,被許多影評人以義大利新寫實電影美學作品稱之。這部令人驚豔之作,蘊含詩意與深富人道關懷的影像,這部被譽為遺忘的經典,是由Charles Burnett於1977年所拍攝的UCLA畢業作品,完成之後由於影片中音樂使用版權問題,始終無法做商業發行。但影片的好評不斷隨著小型的放映機會增加,也在1981年的柏林影展上獲得費比西國際影評人獎。今年柏林影展在影片拍攝的30年後,以修復版再度放映,向Charles Burnett致意,這樣的榮耀,發生在一個黑人導演身上,格外顯得耀眼與罕見。他更大的榮耀是去年,德高望重的巴黎秋季藝術節為他辦回顧展,並且有美國知名的非裔女作家,同時也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Toni Morrison同臺助陣。

影片情節圍繞在洛杉磯貧民窟屠宰場工作的Stan,影片集結了他生活上的一段段小插曲,道盡了生命中的苦澀與甜蜜,片中對於他生活上的難題,並未提出任何解答,在新生命即將誕生的喜悅之後,殘酷殺戮也緊接而來…。Charles Burnett生於1944年,於密西西比州,童年時與父母搬至洛杉磯Watts地區,也就是本片故事的發生地點。對於他所成長的社群,他認為與美國南部有著神祕的關連,如同社群裡盡是從南部移植的各式植物,而這風景也都融入他的作品當中。他於1990完成的【To Sleep With Anger】,讓他再次獲得肯定,得到美國獨立精神獎的最佳導演及劇本,由Danny Glover所詮釋,具有超能力的把戲玩家,也獲得最佳男主角的頭銜,該片也獲選為90年代最佳美國電影之一。

相關網站:http://www.killerofsheep.com

生命的詛咒Tarnation

喬納森‧卡奧伊特Jonathan Caouette│USA│2003│Color│Video│88 min

2004 坎城影展導演雙週

「這些(影像)已不再是家庭電影,而是關於家的電影」本片監製之一葛斯范桑(Gus Van Sant,【大象】的導演)如是說。這部一推出,即橫掃各大型影展,並引起熱烈迴響的【生命的詛咒】,讓人重新思考紀錄片的可能性。

本片導演Jonathan Caouette從11歲開始,以鄰居的攝影機,拍攝下自己的成長影像,尤其是與家人間互動關係,以將近20年的時間裡,無數的流動畫面、照片、答錄機的留言、錄音機上的聲音,呈現了這個苦澀得令人迷惑的問題家庭最真實的寫照。

而這個使用蘋果電腦免費軟體iMOVIE所製作,花費成本總計美金218.32元所拍攝的自傳性影像,能從原本的地下日記電影,到成為各大影展邀請物件,兩大國際名導,葛斯范桑以及約翰卡麥隆米契爾(John Cameron Mitchell)慧眼識英雄的獨特眼光功不可沒。兩人在看過導演未完成的作品之後,自告奮勇,成為本片的監製,將影片推向天堂。

影片從2003年開始,當喬納森得知他的母親Renee LeBlanc因為服用過度的鋰,而導致腦部受創時,面對長久以來無法擺脫的過去家庭傷痛記憶,喬納森決定回到家鄉休士頓,協助母親康復。二十年間詩意般的流動影像,呈現了導演自身對於生命中極為不安的階段,是私密的剖析,層層疊疊的影像與聲音,也是導演與觀眾的對話。影片是導演向他長久以來深受折磨母親的致敬,也是獻給全世界的母親的情書。

導演Jonathan Caouette於1973年出生在德州休士頓,除了導演身份,他同時也是演員,曾在【性愛巴士】參與,也在即將上映的影片【Portland】擔綱演出,目前正在拍攝一部關於地下音樂節的影片【 Tomorrows Parties】。

相關網站:http://jonathancaouette.blogspot.com

陰影Sombre

Philippe Grandrieux│France│1998│Color│35mm│112min

1998 盧卡諾影展C.I.C.A.E. Award 特別提及獎

如同它的片名,【陰影】是一部相當黑暗的電影,在1998年盧卡諾影展上首映便引起觀眾極大的爭議與討論。影片描述男子Jean獨自一人騎著摩托車沿著環法自由車賽的路徑,沿途殺人,手段殘忍,被害者皆為妓女。一天,下著暴雨,他遇上了車子拋錨的女子Claire,她也自然地搭上了他的順風車…

導演Philippe Grandrieux的作品,不論是劇情片或紀錄片,被法國知名學者Nicole Brenez譽為引領時代的影像作品,他的作品在當代看來,如同那些法國大師菲利普卡瑞(Philippe Garrel)在70及80年代所拍攝的作品一般,已超越當代的影像創作,給予觀眾新的視野。

Nicole Brenez對Philippe Grandrieux的讚譽,來自於Philippe Grandrieux不同呈現手法,電影不再是反映或是論述,而是深入內在,以感知做為呈現。以一個變態殺手為主角的影片,要如何呈現這個殺手?要如何呈現面對死亡的純粹恐懼?片中大量的搖晃鏡頭,呈現殺手極具威脅的個性,謀殺事件本身也從未在鏡頭前完整呈現,看不到的殘酷隱藏在影像背後,留下許多觀眾想像的空間,而影片中許多使用深色濾鏡失焦的影像,也讓觀眾直接進入殺手的世界裡,如此感知的影像,觸動觀者內在的恐懼。

【陰影】為導演Philippe Grandrieux的第一部劇情長片。畢業於布魯塞爾電影學校的他,拍攝實驗電影、紀錄片,也從事錄影裝置藝術。同時也是製作人,曾製作過美國名導Robert Kramer的【柏林 10/90】與瑞士攝影家Robert Frank.的【這是真的】(兩部原創性的影片皆在2002臺灣紀錄片雙年展中放映)。1998年決定以【陰影】進入商業體制。目前正在籌拍他的第三部長片【湖】(Un Lac)。2008年2月東京長期引介前衛藝術的Uplink,將以【Extreme Love, autour de Philippe Grandrieux】為題,放映他所有的影像作品。

相關網站:http://www.grandrieux.com

祕密的榮耀Secret Honor

勞勃阿特曼Robert Altman│USA│1984│Color│35mm│90min

1985柏林影展費比西獎

熟悉勞勃阿特曼影片的觀眾,一定常常覺得自己就像是血管裡的血液,隨著他的人物與攝影機,目眩神迷地穿梭在整棟大樓的裡裡外外,或者是在混亂的人群中,如風一般地遊走無礙。每當他神乎其技地遊蕩起來,影痴們總會坐立難安地熱血沸騰起來。但是,假如他讓自己,所有他擅長的十八般武藝都不用,那會怎樣?一個總是千軍萬馬地將好萊塢技法爐火純青地玩到令人抓狂的導演,這回把自己和一個演員關在一間封閉的辦公室裡,只有一個,那會怎樣?

1970年以【外科醫生】一片成名於坎城的美國獨立導演勞勃阿特曼,於去年此時辭世,作品產量豐富,50年代拍攝第一部劇情片後,陸續完成33部長片和數不清的電視影片。在過去的四分之一個世紀,阿特曼被視為最卓越且特立獨行的美國導演之一,最後遺作【大家來我家】(A Prairie Home Companion),也在去年推出。在阿特曼的電影裡,眾多的人物及角色所構成的敘事為其特色之一。談到自己作品時,經常自擬為畫家,或是音樂家,他將作品裡的每個人物,視為如同顏料及音符般,穿梭在轉動的膠捲裡。

不同於他的其他作品,1984年所完成的【祕密的榮耀】,可說是與上述特色反其道而行的作品。改編自Donald Freed 及 Arnold M. Stone的舞臺劇,【祕】片由演員Philip Baker Hall一人獨自擔綱,演出因水門案在1974年下臺的美國總統理查尼克森。影片開始於看來蒼老不安的尼克森,獨自位於加州的家裡,一把槍加上一杯威士忌,他對著面前的麥克風,侃侃而談他的一生,時而憤怒的控訴,時而失望地悲傷,參雜各種情緒的獨白,如同他一生極具爭議性的政治生涯。透過Philip Baker Hall精湛的演技,一場尼克森的祕密審問於是開始。

巴黎公社 La Commune (Paris, 1871)

彼得‧沃特金斯Peter Watkins│France│2000│B&W│Video│347min

這部被紐約村聲雜誌(Village Voice)譽為一部喚醒前所未見的感官神經的【巴黎公社】,是作品帶有強烈社會議題批判色彩的導演Peter Watkins最新作品。

Watkins的作品皆為層疊事件的累積與撞擊。而從他的首部影片【Culloden】開始,Watkins便將「偽紀錄片」的手法拍攝,在重現歷史事件同時,加入參與電影拍攝演員們如電視新聞般的訪問,藉此達到以古寓今之目的,參與的演員也多是非職業演員。這部2000年所完成的【巴黎公社】,亦是採用相同的手法。學習戲劇的他對場面控制與演員排程自如,簡直就是一場令人目瞪口呆的劇場大演練。

本片以拍攝發生在1871年的法國巴黎公社事件的影片為背景,搭建在片場內的場景,是影片唯一的拍攝地點,13天的拍攝期間,200個演員穿梭其中,試圖重現當年景象。影片開場,飾演電視記者的演員Gerard Watkins面對鏡頭作直接的陳述,說明這部影片不只是一部關於法國公社的影片,它同時也是一部探討大眾媒介在過去與現在社會裡所扮演的角色的影片,本片可說是Watkins對於當今電視新聞的中立與客觀性又一嚴厲批判。

導演Peter Watkins出生於1935年,原本為廣告製片助理的他,在50年代末期開始參與電影製作。1965年他為英國廣播電臺(BBC)所拍攝,以核武戰爭為題材的第二部作品【The War Game】遭到禁演,卻贏得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直至1985年才解禁。最後自我放逐,遊走於各國拍片,是英國導演中最受爭議的代表人物。電視臺出身的他對於目前的大眾媒體極為關注,經常在報章雜誌上抨擊當今電視新聞的專業疏失,以及對好萊塢式的單一敘事方式表達不滿。

相關網站:http://www.mnsi.net/~pwatkins

吉姆利醫院傳說Tales from the Gimli Hospital

蓋馬汀Guy Maddin│Canada│1988│B&W│Video│72 min

本片是加拿大怪“ㄎㄚ”導演蓋馬汀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本片已可看出他實驗風格強烈、內容創意詭譎的特色。

電影的一開始彷彿是個給孩子聽的床邊故事,講述著一個Manitoba的小鎮受到天花的侵襲,其中兩位男主角患了天花,在當地醫院因為同處一間隔離病房而產生一段奇異的友誼。但隨著如夢境般的風格--黑白的攝影與集中焦點的打光方式,以及怪異的情節--醫院裡牲畜、羽毛隨處出現,人們拿稻草洗臉、用魚油抹頭,再加上還頗有宗教意味的情節,片中重複出現的魚正是天主教中神聖的食物,而蔓延的天花又像是上天給予人類的懲罰…,整部電影非但沒有童話的溫馨,反而充滿一股詭異的氣氛。

一向不願意遵守傳統敘事形式、試圖創新的蓋馬汀,大學時學的是經濟,再經歷銀行的工作之後,才以實驗風格強烈的短片成為專職的導演。蓋馬汀說,本片的靈感是來自他對周遭環境細微的觀察跟感受,來自加拿大的寧靜小城溫尼佩,看似風平浪靜的城鎮,卻孕育出蓋馬汀豐富的想像力。有人說他的風格令人聯想到大衛林區,但除了奇特詭異,北國寧靜、如詩般的氛圍,轉化為他片中黑色、恐怖、陰森的元素,更有一種詭譎的魅力。

片中似夢的情節,恣意且幽默,非寫實、打破慣例的思維,成就了他特殊的風格,讓整部電影充滿令人無法預料下一步的樂趣。觀賞蓋馬汀的作品不是用理性來分析,而更應該感受他的創意與黑色的氛圍,他充滿天馬行空的有趣想法,愈看愈引人入勝。
導演演員
相關